一、六个视角看索道
关于索道的问题,从开始到现在,始终处在争议之中。看待一个事物总有多种视角,就索道问题一共有六种视角。
1.商。先从索道的生产商、建设商、运营商说起。作为生产商,大家都有一个志气,希望我们进口的索道设备少一点,国产的多一点,因为我们不是没有这个技术,也不是没有这个能力,但是我们只局限于生产商,而没有形成品牌商,这就是一种局限。再从建设商的角度,总是希望建设成本低一些,将来我们可能更好处理一些,可是由于过于追求建设成本低,有时候就忽略了一些问题,由于这一些问题忽略了,所以就造成了一些过失,让人家攻击我们。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说,要求就高了,因为运营商直接接触消费者。所以即便是从商的角度,都涉及一系列的不同出发点的不同认识。下一步不能只局限于生产商、建设商和运营商,也包括渠道商和品牌商,我们本身也要做渠道,景区索道不仅是要搭载在景区里一块卖,同时自己也有相对的独立性。更重要的是要做成一个品牌商,一说某某地方的某某索道很棒,这就出了品牌了。
2.官。从官的角度来看,也有所不同。从基层政府来说,比如这个山处在某一个县里,这个县长毫无疑问一定积极支持上索道,市长也会积极支持上索道,因为索道意味着效益的倍增,意味着一个景区总体边际效益的不断提升。可是再往上一点就不好说了,尤其在有人攻击的情况之下,有一些事情就更不好把握了。所以即便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也有不同的态度和观点,包括不同的方式。
3.专家。专家的出发点听起来很简单,实际上非常复杂,在索道问题上至少有三种专家意见,所以专家的意见也不能一概而论。
第一种专家是文史专家,有的对索道深恶痛绝,觉得由于名山大川修了索道,把中华文化的根都挖掉了。文史专家在对待索道这件事情上的态度一般是比较激烈的。
第二类是环保专家,环保专家一般来说都是搞自然科学出身,或者搞工程技术出身,一开始也是攻击得比较厉害,但是只要现场考察过了,了解实际情况,他们的态度一般都会转化。
第三类就是旅游专家,是从需求出发,我对于索道从一开始就积极地促进。
4.景区。按照现在的情况,索道公司和景区有的是一个公司,一体化;有的是两个公司,各是各的,景区是一个大景区,索道公司可能是招商引资进来的一个索道公司,这是现在的多数情况。景区一开始叫做求贤若渴,觉得建个索道确实是有好处,索道建起来以后,景区的心态就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,我不止一次听景区老总跟我说,这一个索道公司一年的收入等于两个景区,那种嫉妒心就出来了。我一般就会问一个问题,如果没有这个索道呢?你这个景区还未必有这样的收入呢,可是我们往往就是“恨人有,笑人无”这种心态。这里面不仅是一个出发点和心态的问题,更重要的问题涉及索道在整个景区发展过程中的配置,这个过程中索道的地位,也涉及整个景区的发展,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。
5.当地居民。按理来说,索道和当地居民没有太大的关系,可是一些大的景区,基本上山民紧紧围绕着景区在创业和就业,所以索道的修建实际上对于他们有很大的影响。也是两个方面:一方面客人来的多了,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更多的机会,这是非常好的。另一方面,也有一些老百姓觉得索道直接剥夺了他们的一些从业机会,比如说抬滑竿,现在由于坐索道的人多了,坐滑竿的人就少了。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严重,但是处理不好就会成为问题。
6.消费者。索道能够在几十年内迅速发展起来,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有需求。消费者也是各种各样的看法,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看法,不同的情况之下有不同的看法。比如说旺季的时候排大队,大家都烦,我们又往往碰到来了要客的情况,要客总不能让他排大队,所以这边排着大队,那边要客已经上了索道了,后面老百姓就开骂,我们是无可奈何,这可以说是在旺季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碰到的事情。另外就是价格方面,因为这些年索道运营成本在上涨,运营价格也在上涨,老百姓也骂,祖国的名山大川我们好不容易来欣赏一次,花这么多钱,本来进门的门票就花了一大把,索道又花了一大把。应该说这些问题都存在,但是总体而言,不说百分之百,至少绝大多数旅游者对于索道都是欢迎的,只是希望少排一点队,尤其是在有名的地方。
有的时候我们很需要多看几眼,多几个角度来看,把事情看明白,因为只有看明白了才能干明白。中国有一个特点,碰到什么事情就要统一认识,就要提高认识。在索道问题上,提高认识的余地是有的,统一认识的余地不太大,如果老是这样,实际上对发展是一种妨碍。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谋求长远发展,就确实需要把一些事情看得更清楚一点。
二、索道发展需求
1.刚性需求
中国960万平方公里,是一个大陆型国家,山地又多,就形成了对索道的刚性需求。
第一个刚性需求格局就是地质构造复杂,山地多,河谷多。这是中国非常突出的一个特点。山地要发展旅游离不开索道,这是必然的,山地多河谷就多,所以中国也是最早使用索道的国家,一直到现在怒江大峡谷还都靠云溜索这种索道。
第二个格局就是13亿人口,面临老龄化社会。我们叫未富先老,比如上海现在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了,北京即将进入,越是大城市,越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,老龄化来的越早。可是这种所谓的老龄化面临一个新情况,就是老而不衰,现在60岁看着就是50岁。老而不衰就意味着有钱了,有时间了,同时有精力和体力来玩,这就产生了第二种对索道的刚性需求。
第三种格局就是城市化发展,扩张迅速。可以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半个世纪以内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现象,因为基本上在四五十年之内我们五六亿人口要进城。在城市里憋久了要跑出去,城市生活娇惯了,又练不动了,这就需要索道。城市吸纳了越来越多的人口,从索道的角度来说,潜在的需求,而且是刚性的需求,增长是必然的。
第四个格局就是生活水平提高,追求舒适。我们原来觉得旅游就是受累,现在不同,又要玩得好,又要看得多,同时又要舒服。尤其是现在的一代年轻人,我们有点老观念,年轻人可完全没有。这就形成了对索道长远的刚性的需求。
2.深层次需求
(1)城市生活。城市生活现在有四个问题,第一太急了,第二太挤了,第三太忙了,第四太脏了。这种城市生活就使人要找一种出口,逃离城市,逃离日常,逃离污染。之所以现在有一点时间大家就得窜出去,就是这个原因。旅游产业是幸福产业,我们是在创造幸福,我们是一个走向幸福的通道,这样一个幸福的产业和简单的经济产业就完全不同了。
(2)山地生活。正是因为有城市生活的压迫,所以就有一个山地生活的追求。人类的生活之地,大体可以分成平原、山地、水滨三大类。在历史过程中,人们总是趋近于向平原和水滨聚集,因此山地被长期边缘化。也由此形成了山地居民坚韧,平原居民深入,水滨居民开放的不同特点。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,山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,也形成了对平原和水滨居民的巨大吸引力。现在客观说起来,海的吸引力还是比山大,但是我们的海越来越脏,这成了一个大的问题。山的面积太大了,要想把山污染了,就像污染沙漠,污染大戈壁一样,现在的可能性还不太大,破坏是有的。所以总体而言,山地生活构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,形成了对大的山地景区包括索道建设的刚性需求。
(3)山地关系。整个中国就是在燕山运动中逐步形成了民族发育的地理环境,由此形成了世界上最丰富的山地景观,也构成了民族文化的成长环境。客观评价,全世界的山都比不了中国,中国山地的地质构造、山地景观、山地物产方方面面都是最棒的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,早有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”之说。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与山地的关系。
外国旅游者到中国,欧美人最看重中国的文化,对于兵马俑、故宫包括贵州的民族文化他们兴趣都特别大。而日本人、韩国人对中国的大山大水非常感兴趣。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偏好的差别?就是因为欧美的自然环境没的说,日、韩的自然环境相应来说还差一点,毕竟一个是岛国,一个是半岛,没有大山大水,对大山大水有追求。这就意味着在这些方面将来的刚性需求不仅是对中国,也是对世界。
3.新兴需求
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总的生活形态在发生变化。现在80后基本上全面进入市场,到了40岁左右的时候,他们就变成市场的主流,就变成社会的中间骨干。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更加追求户外,很自然,户外运动、山地运动就会变成下一步休闲度假的一个主流方向。这种主流方向就创造了一系列的新型需求。也包括一些新型的方式,比如说滑雪、滑沙、滑草。这一套东西自然又会创造一系列的新型的对索道的需求,只不过方式不同。
归纳下来,现在索道大体上有这么几种:第一是缆车,这不是新方式,已经多年了。第二是溜索,现在主要是一种娱乐工具。第三是拖牵,滑雪、滑沙、滑草都需要这些东西。第四类是电梯。张家界观光电梯曾引起很大的争议,我是赞成的,只不过有一些文章还做得不太到位,比如说和自然更贴切一点就好了。现在有一批电梯都在建设,包括河南王屋山的悬崖电梯,悬崖电梯我在国内看到大概有七八个了。景区中,电梯、步行和索道形成一个交通组合,实际上不仅是一个交通组合,更是一个体验型的组合。将来各种组合会形成真正的竞争力,会形成一个发展方向。
4.发展需求
发展需求既涉及景区的发展,又涉及地方旅游的发展,也涉及索道公司的发展。第一,市场竞争非常激烈,所以各个方面都希望把索道作为一种竞争的工具来提升。第二,地方竞争也非常普遍,所以一般而言,地方政府对索道是比较积极的。当然也有特殊情况,比如说县里很积极,市里未必积极,或者说县、市积极,省里不积极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第三是产品竞争,产品竞争的要求就是升级,尤其是商业性景区,现在要是没有一个索道,还让大家爬山,是不行的。第四是品牌竞争,现在品牌竞争都比较夸张,动不动就是老子天下第一。实际上第一不重要,唯一才重要,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特质挖掘出来。
这样一个竞争所形成的发展性需求,集中到索道领域,就是全面需求的持续增长。归纳下来,简单地说就是这么几句话:第一是人多了,意味着市场的潜力越来越大。第二是想玩了,意味着市场扩张余地越来越大。第三是人懒了,还要玩。第四叫人娇了,要求高了。市场就是这么一个状况。比如说泰山索道,很多人说泰山历史上这么构建下来,一路上去,让你有最深的人文和历史的体验,我爬过,有体验。现在索道一修,把这种人文的感受完全抛开了,确实有这个问题。但是不修索道,那就意味着有很多人无法享受。在这个现实面前,我们更多的应该研究市场,研究需求,到一定层次的时候,人就会产生一种更高的精神性需求,这时候可能还会有一些人从山下一步一步地走上去。泰山现在每年都要搞一次登山比赛,最快的大概40分钟就上去了。走有走的感受,索道有索道的感受,所以我们不必有排他性的想法,非此即彼。
三、索道的发展
1.现状
截止到2009年12月,我国已建成各种类型客运索道462条,分布在29个省市自治区(未包括港、澳、台地区)。近年来,平均每年增加索道30-40条,还有许多索道已使用了20多年,正在筹划更新改建。这是目前的规模,这个规模基本上还是从生产者出发。如果从需求方来看,全国两万家景区,至少十分之一需要建索道,这就是两千条索道,如果一条索道平均投资5000万元,就是1000亿元投资。而且有的景区不是建一条。另外就是新兴需求,滑雪之类的需求有多少?而且现在索道的类型也越来越多,不是动不动就是那种大索道,我估计需要两千条,这就是市场前景。正因为有广阔的需求,才使得索道的前景更加广阔。
2.主要问题
(1)规划缺失。索道的建设和整个景区的发展没有统一规划,也没有同步,基本上是先景区,后索道。如果开发一个新景区,一开始索道建设同步纳入规划,事情就好办多了。但是现在多数状况都是索道在后面补充,往往引发争议也是在这一点。所以,调整的方式就需要全面规划、统一规划。景区要转型升级,从单一的观光型转到复合型,在转的过程之中,重新规划中索道必须有一个重要的位置。
(2)管理混乱。整个景区管理在中国就是九龙治水水更大。我认为,部门是功能性管理,真正的管理是地方的属地管理,如果说把属地管理落下来了,部门就是一个功能性的划分,关系就好处理了。管理混乱和规划的缺失是连在一起的,最终的解决恐怕还是要靠属地管理,强化地方的属地管理。
(3)争议不绝。对于索道项目,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有争议。我认为,任何一个事情的发展都要付出代价,我们要研究性价比。换一个思路,如果不修索道,那就意味着得有其他的方式,一是盘山公路上去,盘山公路对山的破坏是最大的,基本上一条盘山公路修上去,这个山就破坏了。二是登山步道,大家都很赞同登山步道方式,古人也是这种方式,可是登山步道很难对应大流量的客人,而且登山步道造成一个结果,上山的时间太长,人在山里停留的时间长了,就意味着吃喝拉撒睡在山里都要解决,这就不破坏吗?这就不污染吗?第三种方式就是人背人、人抬人,这是最丑陋的中世纪景观,我们付出了一点自然景观的代价,但消灭了丑陋的中世纪景观,不值吗?各种方式进行综合比较,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,索道可以搞。但是怎么修这是学问。
(4)事故隐患。事故隐患涉及安全保障机制,尤其是在目前这种情况之下,大家对安全问题都非常关注,一有安全问题,就变成一个社会性的问题,马上就全国关注,所以在这点上无论如何不能掉以轻心。索道是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的重点领域,因为这是特种设备。
(5)季节变化。这也是索道最大的问题,忙的时候排大队,设备恨不得加倍运转。闲的时候没人,偶尔来几个客人,要求把索道开开,花的这点钱还不够成本。所以往往在淡季的时候停运,旺季的时候超量,这对经营造成很大的制约。既然有一个淡、平、旺季的变化,就要研究争取淡季少淡点,淡季不淡不可能,淡的程度低一点,争取在旺的时候客流量能够均衡一点。再有一种方式尤其是在旺季的时候也可以形成一些替代性方式,比如延长运营时间,或者登一半山,坐一半索道,类似这样的方法可以把问题缓解一下,绝对解决是不可能的。
(6)产业培育。从国家的角度来说,首先是一个大市场,要提高群众的旅游质量,满足需求。其次需要构造一个大产业,包括索道的制造、设计,一直到运营、维修。严格说来,索道不是高端产品,如果说中端产品我们都要完全靠进口,那我们自己这个产业如何培育?所以从国家来说也有一个产业政策问题,中国现在制造能力很强,有这么多人闲着没事干,如果说供求各个方面能够很好地衔接在一起,这个产业就培育起来了。对运营来说,用国产的东西毕竟便宜,而且方便。但是确实涉及品质如何、安全如何这些问题。
3.总体定位
索道到底是什么?索道是一个复合型的工具。第一是交通工具,第二是观赏工具,第三是体验工具,第四是娱乐工具,是四种工具的集合,这就要研究不同类型的索道怎么体现复合型工具的定位。如果只是当做交通工具,有时候就不大考虑客人的舒适性、方便性;如果比较强化观赏工具,就得考虑索道的选线。所以索道是一个过程性的产品,而不仅是达到目标性的工具。这样一种复合型的定位一方面提升了索道的吸引力和竞争力,另一方面在建设、运营各个方面都会产生特殊的功能。
4.六个特性
通过比较可以发现,索道和类似索道的工具具有环保性、安全性、方便性、舒适性,以及老少皆宜的覆盖性和保护国民权利的保障性这六个特性。
5.交通结构
第一,交通体系,多元配置。一个大景区必然有一个交通结构的问题,其中包括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。外部交通不用说,从内部交通来说,一方面是主体方式,包括登山步道、盘山公路、索道和特种方式;另一方面是交通工具,就是大巴、小车、专用车、骑马、滑竿、背负。现在无非就是这些方式,这就涉及交通体系的问题,需要多元配置。
第二,交通结构,此消彼长。有些东西强化了,有些东西必然弱化,现在有一些东西一时还不好调整,但是长远来看,逐步会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交通结构。大流量的客人主体还是应该走索道,其他的一些特殊需求,人少了反而好处理,对环境的影响也少了。索道形成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山上游,山下住。
第三,特色交通,关系处理。好多东西还不仅是交通方式的问题,更重要的就是复合型。比如说到了一个站点,这个站点一方面是交通需要,另外一方面可以再修一个观景平台,就是一个最佳的观景地方。设计几处这样的地方,索道就丰富了,就摆脱了单一交通工具的概念。
第四,规划先行,建设补充。现在的很多景区不光要做景区规划,同时要做特色交通规划。到现在为止,看到很多景区的规划里都有交通规划,但是没有特色交通规划,没有特色交通规划就意味着把景区混同于一个普通的地区,这显然不行。所以就需要规划先行和建设补充,有些规划已经做了,建设补充更多的是要突出特色。索道本身应该增加景观、美化景观,而不是影响景观,我们不能老说这山里有索道不好看,可能山里有索道更好看,这个山本身很静,有索道就动起来了,动静结合不是很好吗?好多事情换一个角度,结论就会不同。
6.建设条件
一是地质条件,包括地质构造、地形分析、地段选择。二是景观条件,看山看水,林木覆盖,都涉及景观。三是市场条件,一方面是客流总量,另一方面是单位时间的集中。以上这三个方面的条件是决定索道建设的基本条件,然后才是各种各样的选择,什么类型,长度多少,诸如此类。我们一般做的评价主要是基础评价和环境评价,我觉得以后建索道不妨自己增加几个评价,这样实际上有利于索道的定位,也有利于我们讲道理。包括环境评价、地质评价、技术评价、安全评价,这是四个基本评价,同时包括市场评价、体验评价,最后是经济评价。这不仅可以应付争论,更重要的是通过条件分析和综合评价,自己有数,而且可以扩充发展余地。
7.建设方式
(1)四种选择。
第一,方式选择。不是要不要建的问题,而是怎么建的问题。因地制宜,因时制宜,因市制宜,索道建设的主体是索道,实际上除了主体之外还有配套建设,形成组合。大家也在摸索,当然有些东西涉及环境,可能不好扩充,但是一般而言都可以扩充。这里的核心是要有一定之规,有相应的标准,有相应的评价因子,有相应的技术要求。
第二,站点选择。站点选择的原则就是三条,一是便利,如果不便利,去站点本身就非常复杂,还不如直接爬山去。二是环境,站点选取什么样的环境,当然不能过于暴露,应该比较隐蔽一些,而且站点建设包括建筑风格的建设应该和环境协调。三是成本,成本太高也不行。
第三,建筑选择。盖什么样的房子,不仅涉及风格,也涉及功能,应当尽可能形成复合型工具,形成多元化选择,建设多功能的建筑。第二是和环境的协调,和文化的协调。第三是风格,也涉及协调,各种风格都行,这也是因地制宜的选择。
第四,塔架建设。我们一般修索道是一条路砍上去,确实留了疮疤,这个疮疤不是短期的,但是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成本低。如果我们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方式,塔架和森林融为一体,就不存在这些问题。这个事需要精耕细作,我希望将来能够采用这样的方式,而且越是这种方式,反而越能形成品牌,这是一个长远效益的选择。我们现在成本最低的方式,长远来看未必最好。
(2)创造核心竞争力。作为交通工具,一般二十分钟,长的坐四五十分钟,上去就可以了。但是作为复合型工具,就涉及细节和人文的问题。大家喜欢进口设备,一是舒适,二是进口的玻璃什么时候看都是清清楚楚的。因为人在索道上,需求也是多方面的,其中主体需求一个是观赏,一个是摄影,如果玻璃花了,主体需求都满足不了,就变成交通工具了。座椅式的无所谓,但也有能不能把椅子设计的舒服一点的问题。所以在这方面第一要满足多种需求,第二就是要研究各种细节,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。比如有的索道从头到尾,喇叭都在不停地讲,有的声音还很大,在里面想聊天都聊不成。类似这些细节,之所以考虑不周全,就是只把它当做交通工具看待。第三要研究怎么衔接站房的关系,有的可能没有这个意识。国外索道运营,这些东西想的非常周全,包括色彩,包括一些儿童的活动空间,都考虑到了。这些方面确实有很多东西可以借鉴,比如在索道里设置几个标识,那个方向是什么山,海拔多少,这个方向是什么,加几个标识花的是小钱,但这就是一种文化性体现,类似这样的东西恐怕都需要我们在细节方面更多地下一点工夫,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,真正讲竞争力就是这些地方。我们如果在细节上真正落实,大家会形成一流体验。简单地说,坐国内的一些索道,感觉是坐公共汽车,坐国外的索道感觉是坐奔驰。细节往往是日常的功夫,而不是投资的力度,最终索道的发展需要创造核心竞争力。